外加劑千差萬別,小心被坑!
都知道外加劑母體不同,原料和工藝也不同,在性能上有一定差異,這就導致不同母體的減水劑對水泥的影響不同。外加劑廠家會利用大多數工程技術人員對外加劑的認識不足,利用母體性能的差異化,根據客戶的要求復配出“符合”技術檢測指標要求的減水劑。聚羧酸鹽是現(xiàn)在都在用的,好像成了外加劑的“代名詞”了,它以分子設計理論為合成基礎,從理論上來講,可以形成數以萬計的不同分子類型的產品,所以也就導致了聚羧酸的產品千差萬別,客戶單位很難通過簡單的檢測輕易的判斷出產品的性能,往往出現(xiàn)錯判或誤判產品,把真正具有好的性能的產品給拒絕掉,無意間選擇了一些檢測指標表現(xiàn)良好,而使用性能表現(xiàn)中庸的產品。
別總冤枉外加劑
長期以來,大家都強調的是外加劑對水泥的適應性,而忽略了因水泥自身的原因使外加劑很難適應的問題。水泥出了問題總怪外加劑不好,那怎么行。
外加劑的使用,主要是依附在水泥的基礎上的,所以水泥自身的性能,就決定了一部分外加劑的性能。外加劑與水泥的適應性,是選用外加劑首要關心的問題。
水泥的四大礦物組分對外加劑的吸附作用是不一樣的,吸附大小依次為C3A>C4AF>C3S> C2S,從這個次序上,就可以得到C3A對外加劑的影響是大的。因為水泥的水化速度是C3A快,水泥廠家為了提高水泥早期強度,往往會提高C3A在水泥熟料中的比例,這樣就導致外加劑與水泥的適應性差,外加劑用量大等問題發(fā)生。有專家通過在實際生產中C3A由10%調整到8%以下,解決了水泥的適應性問題。
現(xiàn)在每個水泥企業(yè)都以提高水泥細度作為提高強度的方式,水泥粉磨技術在不斷成熟,大家對水泥強度要求越來越高,追求細度到了一個無止境的地步,一味地提高好嗎?
現(xiàn)在水泥的比表面積大都在370m2/kg,甚至有些廠家的超過400m2/kg。比表面積的提高必然增大對外加劑的吸附量,使外加劑的飽和點提高,無形中就相當于降低了外加劑的減水率。若水泥廠家在細度上不能控制在一個相對較小的范圍內,就會對外加劑的檢測產生較大的影響。
細度或比表面積是一個值,而在此值基礎上的水泥顆粒級配也同樣影響著外加劑的性能。研究表明,顆粒級配合理的水泥的標準稠度需水量較小,與外加劑的適應性較好,有利于外加劑性能的體現(xiàn)。
現(xiàn)在水泥的使用主要是預拌混凝土,預拌混凝土是要用外加劑的,助磨劑的加入在提高水泥細度的同時也必定會因其自身的原因影響到外加劑與水泥的適應性。目前市場上是第二代與第三代減水劑同時使用的情況,兩種外加劑本身就存在著不相容,助磨劑的使用使外加劑與水泥的適應性就更加復雜化。所以在遇到外加劑適應性問題比較嚴重的時,要考慮到助磨劑對外加劑適應性的影響。
水泥溫度對外加劑性能的影響因減水劑類型不同而不同。對第二代減水劑,因其母體都是僅具有減水作用,保坍功能不突出,溫度高的水泥提高了水泥漿體的溫度,加速了水泥的水化,使其外加劑的吸附量增大,表現(xiàn)出就是外加劑減水率不夠,或適應性差。對于這代減水劑,溫度低的水泥有利于外加劑的適應性。若僅是減水型母體,水泥溫度對減水劑的影響同第二代母體,但對于以保坍為主要功能的母體,溫度高的水泥測出的凈漿流動度和減水率都比溫度低的水泥要好。究其原因,溫度高的水泥對外加劑的吸附增大的同時促進了保坍組分的提前釋放出效果,就相當于提高了減水劑的減水率,且提高的部分超出溫度增高的所引起的吸附降低量,這就使溫度高水泥的初始狀態(tài)表現(xiàn)比溫度低的水泥要好。這一點在實際使用時,要注意對混凝土的影響,使用溫度高的水泥所引起保坍效果的提前,必然影響到混凝土的后期坍落度損失狀況。
水泥的陳放時間對外加劑的影響也是很大的。新鮮度高的水泥的熟料表面產生很多具有硅氧斷鍵的的新鮮面,這些面具有較高的自由能,遇水易水化容易弱化減水劑的性能。經過一段時間的陳放,水泥表面的自由能會逐漸釋放,顆粒表面的自由能減弱過程中所形成顆粒級配的再組成,使水泥顆粒達到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能真實的表現(xiàn)出加入外加劑后的減水性能。
怎樣檢測不被坑
說了這么多復雜因素都能導致你的外加劑不好用。選外加劑還是應根據外加劑的特點,結合使用目的,如節(jié)約水泥,改善混凝土性能,加快模板周轉等綜合指標來考慮。在外加劑品種確定后,摻量應根據使用要求、施工條件、混凝土原材料的變化進行調整。檢測作為一道關鍵環(huán)節(jié)就變得很重要了,外加劑行與不行就靠檢測來驗明正身了。
檢測的技術是否過關到位直接決定了外加劑的好與壞,如何既省時、省力,又簡單、節(jié)約成本,并確保外加劑檢測數據準確呢?
本公眾號在《【超詳細】外加劑全攻略》一文中,已經說過外加劑種類及復配助劑對凈漿流動度和砂漿減水率的影響。僅僅用簡易的凈漿流動度或砂漿減水率檢測,并不能真正的反應外加劑的真實性能,顯示了這兩種檢測方法單一使用的局限性。
免費咨詢熱線:400-0731-606推薦閱讀